userzzn 发表于 2015-1-7 21:05:35

天安门国徽背后都写了那些人名字?



转眼就是2015了。这些日子,萧陶一直在跟重感冒做顽强的斗争。每隔8天就发回烧让大夫也大惑不解。给萧陶瞧病的这位大夫还真不是一般人。之所以怎么说,以后会有专文介绍。他的身份敏感,现在不能多谈,免得这篇博文又跟今年的头一篇一样被“外星人劫持”了。你懂的。



元旦那天,萧陶本打算陪外地来的朋友去登天安门城楼,只因退烧后身体虚弱而未能如愿。今年是天安门城楼对外开放的第28个年头。其实早在1980年,李先念就曾提出“可以将天安门城楼向群众开放”的想法。1984年,一位叫做“华兴”的老人上书胡耀邦,要求顺应民心,开放天安门城楼,供人们参观。当时中南海已经内部开放,凭票参观,但天安门城楼依然是“游人止步”的禁区。华兴老人的呼吁引起了胡耀邦的重视,直接促成了四年后天安门城楼的对外开放。
http://sucimg.itc.cn/sblog/j095e503f077af9e9fa78c2dc0b9bd1c6Jenny摄于天安门前(手机拍摄)借此机会祝博友新年好! 1988年,新年的第一天,东四人民商场退休职工高锡武幸运地成为登上天安门城楼的第一位国内游客。据说,那天排在他前面的还有3男1女,可全都是年轻人。之所以没登城楼,他们觉得10元一张的门票贵了点,他们的放弃成全了排在他们后面的高锡武。美国游客卡特夫妇则成了当天登城楼的第一对外国游客。

在过去的27年里,天安门城楼一共接到了超过六千万中外游客。可要是没有华兴老人的上书,没有胡耀邦的拍板,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这一切。喝水当不忘挖井人。
http://sucimg.itc.cn/sblog/o6f3030c89cb7f6928a9e5501fa8f5c7d冬日里的天安门 天安门原名承天门,始建于1420年。当时只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木牌坊。1457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毁。1465年重建时由牌坊式改成了宫殿式,即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天安门的模样。1644年,李自成攻占京城,承天门再次毁于战火。七年后顺治下令重建,并更名为“天安门”。不过,如今的天安门已不是顺治帝留下的古迹了。

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波及到北京,天安门城楼发生损坏与变形。其实,1965年有关方面就曾提出重建天安门的设想。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得重建议题被搁置。毛泽东8次登上城楼接见从全国各地串联来京的红卫兵,让天安门成为全国人民所瞩目的焦点,但天安门的安全隐患却一直没能得到彻底的排除。
http://sucimg.itc.cn/sblog/o42cb937d246af165d656a7ee0740545b毛泽东的手书 1968年,重建天安门再一次被提了出来。次年,毛泽东批准重建天安门。他提了八个字的要求:原样不动,尺寸不变。天安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组成部分,自然不能有任何的变动。毛泽东对重建工作的具体批示“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少错误,失败,随时注意改正”后来被印在重建天安门的纪念匾上,北京五建的建设者们人手一份,以资留念。

1969年12月15日,天安门突然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112天后,一个崭新的天安门出现在世人面前。重建后的天安门增高了87厘米。据说是恢复了它应有的高度。重建按9级抗震设防。6年后的唐山大地震,天安门真正做到了岿然不动。如果不重建,旧城楼即便能在唐山地震中安然度过,成为危楼的几率似乎更高,而1976年天安门广场还是毛泽东追悼会的主会场。从这一点上看,当年的重建还是及时和必要的。
http://sucimg.itc.cn/sblog/o9f294816b8499b481f7020d79cf142cf向日葵图案的瓦当 重建天安门正值文革时期,自然会带有那时的烙印。正脊两端的大吻原为龙。有人提出要改成井冈山、延安或者工农兵等革命图案。北京市还正式向国务院行了文。可琉璃厂并不知情,他们烧制的依然是龙。因为工期紧,等上面同意了却来不及重烧了,只好作罢,但瓦当的图案却由龙纹改成了向日葵。谢富治还要求把斗拱由木结构改成玻璃钢,被周恩来以毛泽东的批示为由顶了回去。

如日中天的江青自然也得过问重建工作。她去工地视察时,了解到工人们三班倒,根本就没有业余生活,当场拍板请工人师傅看样板戏。第二天,所有的参建工人被请到人民大会堂,看了一场原汁原味的《智取威虎山》。对于重建工作,江青似乎并没过多的指手画脚。否则,周恩来的压力会更大。江青不是谢富治,听也不是不听也不好。
http://sucimg.itc.cn/sblog/jeff59a0e23643f90b2e1de4e4f732eed红卫兵身后的天安门才是货真价实的古建 重建完成前的最后一项工作是悬挂国徽。周恩来嘱咐说,天安门是马列主义的大讲台,国徽如果挂不正,人家会笑我们。他要求派可靠认真的人把好这个关。负责悬挂国徽的8个人都是根红苗正技术好的师傅。指挥部要求他们把自己的名字全都写在国徽的背面,以示负责。这一做法一直被延续下来。萧陶听说,人民大会堂后来更换外立面时,每块大理石的背后也都写着工匠的名字。

1984年,天安门广场要举办阅兵和群众游行活动。作为主舞台的天安门城楼再次得以修缮。城楼上的大殿里安装了新式宫灯,室内的彩画也恢复了它原有的风貌。当年,有人还提出要全面更换向日葵瓦当,但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最后,邓小平拍板说:“向日葵瓦当记录着一个时代的特色,就不要换了。”不过,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龙纹瓦当逐步取代破损的向日葵瓦当。不过,直至今日好像还没全换完。
http://sucimg.itc.cn/sblog/j502eb2a03cf10c51276e03c3add04c41天安门城楼大殿的内景 1994年,悬挂了35年的大红灯笼正式退役。这八盏大灯笼是当年中国最大的灯笼。开国大典前,起先一直找不到能扎这么大尺寸灯笼的人,后来一个叫“尹作宾”的人斗胆地接下了这活儿。当时,尹作宾的儿子只有十来岁,每天负责给父亲送饭。没曾想三十年后他竟成了京城家喻户晓的人物,不仅在前门卖起了大碗茶,而且还开了家“老舍茶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尹作宾的儿子就是尹盛喜。1995年,从天安门城楼退役下来的一对大红灯笼,在拍卖会上以1300万的高价被人拍走。萧陶查了查,发现买家不是尹盛喜,不免有点遗憾,否则就又是一段佳话。

http://sucimg.itc.cn/sblog/j56c7dde9c0c7a4e1d8a0af08c263e85c

当年与重建后的天安门几乎同时面世的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1970年,一对上海的兄妹写下了这首中国人人人会唱的红歌。当时姐姐金月苓19岁,弟弟金果临才只有13岁。写这首歌时,他俩压根就没来过北京。虽然没亲眼见过天安门,但天安门早已溶入了他们的血液里了。

《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词只有4句28个字。据说后两句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编辑改出来的,原词初稿是“太阳升起金光照,金光照的全球红”,二稿变成为“太阳光辉照万里,祖国山河处处春”,三稿干脆点出主题:“太阳就是毛主席,光芒万丈照前程”,最后定稿才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

《我爱北京天安门》歌词中的第二句看似有违“日出东方”常理,但却有着深层次的寓意。从创作手法上看,陕北农民歌手李有源的《东方红》是比兴,而上海这位小学生的《我爱北京天安门》是借喻。诞生在不同年代的这两首脍炙人口的红歌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天安门的故事说不尽道不完,更多更精彩的故事,留待以后慢慢细说。

(萧陶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更多的热门博文,请点击本博首页或各专题页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天安门国徽背后都写了那些人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