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春雅诗轩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更多»
搜索
查看: 339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今天惊闻周行长的高论,我彻底被雷到了

[复制链接]

3

主题

25

帖子

1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3

社区居民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16:52: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今天忽然惊闻周大人抛出的一系列高论,核心主旨为以下几条:1、典型的热钱池子是外汇储备;2、货币超发是传统计划经济概念;3、衡量货币供应量多寡的标准是核心CPI。

周大人毕竟是入选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全球VIP”,知识和经验和水平肯定不是我等可比,但恰巧本人也是学金融出生,从事金融行业多年,平时对经济金融类书籍比较感兴趣,虽不能独成一派,纵观几百年经济学历史,各门各派倒是略知一二,但今日惊闻周大人的高论,倒确实把我惊了不小,想来想去实在不敢苟同,是说者话中有话,还是闻者幻听?百思不得其解,实在无意再往阴谋上靠,但此论一出,我感觉我真的几十年都白学了,以下逐一表达本人的质疑——
第一、周小川:“典型的池子是外汇储备……热钱进来后央行100%对冲掉,总量上不会国民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据本人浅薄的关于我国现行的外管体系知识,我国目前只是在经常项目下(主要是进出口贸易)实现外汇和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严格的核准制),同时实行外汇(主要是美元)的国内强制结汇制度的,剥夺了进出口贸易商在国内持有美元权利,说白了就是只要美元入境都必须先换成人民币,如因进口贸易要用美元再用人民币向国家核准兑换,美元的一进一出都要经过国家这个中转站,企业手上实际上是没有外汇结余的,有的只是人民币,由于我国经济是靠外国人的消费需求拉动的,所以出口远远大于进口,造成国家手上的大量美元结余,这就是我国外汇储备的主体构成;另外长期的引进外资政策也造成资本项下大量美元入境换成人民币进行投资,这也是外汇储备的另一来源,资本项下是管制的,也就是说你美元进来投资我要管,将来想换成美元撤资我更要管。
现今我国一年的GDP约30多万亿人民币,外汇储备接近3万亿美元,为了这些美元,我国央行发行了将近20万亿人民币,这些涉外的人民币以各种资产配置留在了国内市场,包括现今存款、不动产、动产、商品等。我们知道GDP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在我国贡献最大的是出口和投资(政府主导的铁公基),内需不足的一种解释是需求端不足(老百姓没钱消费),其实换个角度也是供给端不足(也就是可供国内消费品不足),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只要我国的外汇储备每年还在递增,就意味着每年有越来越多的涉外人民币去追逐国内那可怜的存量资产和可供消费商品,再加上个人民币升值的概念,这里还没算上银行体系外的热线。
所以我真不知道周大人的热钱池子是外储是啥意思,一头在进一头在放,这是池子嘛?怎么对冲?这可是实实在在的人民币参与国内的流通啊!
第二:周小川:“货币超经济发行是传统计划经济概念”
看到此言,真是太有才了,我彻底无语了,这个政治帽子扣的真太歪了太搞笑了吧,挑战了什么知道吗?你挑战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往及现今一直沿用的信用货币体系的底裤,看样子国内用的所有版本的货币银行学课本都要改写,尤其是关于货币那一章,知道美国为何货币发行权掌握在股份制公司法人手里吗(起码形式上是),发行量还要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怕的就是这种道德风险,因为信用货币(纸币)的印刷成本远远低于其自身的购买商品的能力,随着现代金融的发展,甚至连印刷的成本都省了,仅仅是银行操作员,在你的账户上打的数字而已,零成本!
纸币的发行量是整个现代经济金融的的底裤,你把货币发行量匹配实际经济需求的底裤说成是计划经济,我再彻底无语一次, 谁都知道理想匹配做不到,但这不能成为超发的合理论据,这是什么逻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一键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5

帖子

1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3

社区居民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16:54:34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周小川:“衡量货币供应量多寡的标准是核心CPI”
百度知道搜索:核心CPI的由来
依靠核心CPI来判断价格形势这种方法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戈登(Robert J.Gordon)于1975年提出的,其背景是美国在1974年-1975年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影响而出现了较大幅度的通货膨胀,而当时消费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受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当时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美国发生的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主要是受供给因素的影响,受需求拉动的影响较小,因 此提出了从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变化来衡量价格水平变化的方法。从1978年起,美国劳工统计局开始公布从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PPI) 中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之后的上涨率。此后,核心CPI逐渐成为美国宏观经济分析中较为常用的术语,1981年就出现了以核心CPI为书名的专著。
但是,就是在美国经济学界,关于是否应该从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来判断价格水平,至今仍然存在很大争论,反对者大有人在。
各位:看清楚了,“核心”这两字的威力放在中国会有多大,只要涨的厉害的,能归于客观因素的,看似是供给短缺造成的都可以从CPI统计中剔除,CPI是个体现货币购买力变化的结果指标,反倒成了某些人的前提标准了。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货币多寡和货币购买力实际一个概念,等同的。我要请问是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导致了CPI的变化,还是因为CPI的变化导致了货币购买力的变化,不要本末倒置,逻辑混乱。
CPI数据已经被统计局搞的够云里雾里的了,这倒好,再引进个国外尚有争议的“核心CPI”概念,那意思就是根本没打算让你弄懂!,数字游戏少玩为妙,多少年了中国人依旧想不按客观经济规律出牌,必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更多»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春雅诗轩 ( 吉ICP备17005468号  

GMT+8, 2025-5-23 08:36 , Processed in 0.08113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