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了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叫《爸爸的便当世界第一》。 小绿的爸爸事业走到了低谷,妈妈决定和爸爸离婚。 分手前妈妈叮嘱爸爸,小绿身子弱,一定要让她吃好饭。 
- 爸爸虽然满口答应,实际上他像很多中年男人一样,从来都是饭来张口,哪里做过饭? 可女儿正在长身体,爸爸也只能硬着头皮,每天早晨起来为女儿准备便当。 不过,结果可想而知…… 爸爸的便当不是很难吃,就是卖相很惨。 有时候甚至很敷衍地给女儿准备面条配米饭这样的“奇葩”黑暗料理。 更重要的是每天的饭菜都难以下咽,小绿因此经常被同学笑话,吃完还要闹肚子。 甚至有一次,小绿带到学校的便当在教室里散发出了臭烘烘的味道,被全班人笑话。 一段时间下来,小绿有一天晚上终于忍不住对爸爸说: 以后不要再为我准备便当了…… 从前很少插手家庭琐事的爸爸,或许是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他决定用心去为小绿准备每一天的午餐,用实际行动让女儿吃好饭。 一边是木讷寡言的父亲,一边是正在青春期的女儿。 他们之间的隔阂看似是爸爸做不好一份便当,其实他们父女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 在这个缺少了妈妈的家庭里,不合格的便当背后,是一个一直都不太称职的爸爸。 他从来都不懂一个少女的喜好,更不理解一个少女的心事,父女之间自然就会有隔阂。 众所周知,“男主外、女主内”是日本很普遍的家庭模式。 因此在很多家庭里,爸爸虽然早出晚归负责赚钱养家,但也把家庭和孩子的重担全部扔给了妈妈。 而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也不少见。 “丧偶式婚姻”、“隐形爸爸”这样的词汇,在今天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被提及。 爸爸在家庭生活中的参与度低,不仅会让婚姻不幸福,爸爸和孩子之间也缺乏应有的情感交流。 
图片来源:平安人寿联合南方周末、零点有数、微博母婴等机构共同发布。 之前有一份关于爸爸陪伴孩子的调查报告——《2017中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 数据显示,爸爸陪伴孩子的家庭仅占12.6%。 中国家庭爸爸对孩子的陪伴少得可怜。 之前朋友就给我讲过他们家的一个故事,让我感触很深。 朋友的老公以前就是一个典型的早出晚归,几乎不带孩子的男人。 后来孩子一天天长大,朋友的老公就跟她抱怨,女儿为什么总是看起来很怕他? 朋友当时随口说了一句: 你都不了解你女儿,你还指望她以后跟你亲? 没想到她随口说的一句话刺激到了老公。 从那之后她老公经常早早回家陪女儿,女儿也慢慢愿意跟爸爸一起玩。 其实当一个爸爸懂得改变,好事也会慢慢发生。 就像电影里的爸爸,他不断地向女同事请教,每天晚上花时间学习菜谱,反复演练。 一段时间过后,女儿终于不用在每天吃饭的时候遮遮掩掩。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慢慢知道了女孩子喜欢可爱的便当盒,喜欢看起来很漂亮的食物。 而他决心为女儿改变的时候,女儿也愿意为他敞开心扉。 小绿在学校有一个喜欢的男生,她向爸爸撒谎说要为一个同学带饭,其实是为男生准备的爱心便当。 一开始爸爸并没有察觉,在女同事的提醒下他才明白女儿交男朋友了。 他回家后借着晚餐的机会,用男人惯用的方式去质问女儿,而女儿自然不买账。 他通过这件事也慢慢明白了: 孩子需要大人去呵护、去理解,而不是以一个父亲的威严去责问她。 于是他照常每天为女儿准备两份便当,可是有一天小绿还是失恋了。 这一次,爸爸并没有像上次那么直接地问。 而是用一张贴心的便签,告诉女儿人生就是这样,总会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 而女儿也用这种方式回复:“谢谢爸爸”。 故事讲到这里,这一对父女终于达成了“和解”。 而在现实当中,这个故事也同样感人。 故事的主人公Mi酱,在三年高中结束的时候,收到了爸爸为她做的最后一份便当。 还有一封爸爸的手写信。 女儿把爸爸的信发到社交平台上,收到了35万网友的点赞。 “Mi酱~谢谢你三年来愿意吃爸爸做的便当。 这张照片是你刚上高中时,爸爸给你做的第一份便当。看起来很倒胃口吧~ 做了三年便当,爸爸的厨艺变好了。 刚开始的时候,Mi酱就算觉得不好吃也什么都没说,有时吃了还肚子疼。真的非常抱歉。
最后这一份便当是爸爸倾尽全力做出来的。 Mi酱到大学了就会去大学食堂吃饭了吧。偶尔也要再尝尝爸爸做的便当哦。 这三年间,谢谢! 还有,恭喜你要上大学了!” 一个平淡的小故事让人看得热泪盈眶,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我们需要明白的是—— “这个世界正在偷偷奖励陪伴孩子的爸爸”。 记得《父性》里有一句话: “父亲的缺失,是家庭的不幸、是妻子的忧伤、是孩子的悲伤,也是社会的抑郁。” 而我希望所有爸爸都能懂得,对于孩子来说: 一个用心的爸爸并不比妈妈差!
|